金融“活水”更多更快vps(vultr)更精准流入良田(经济新方位)
最佳回答
“vps(vultr)”金融“活水”更多更快vps(vultr)更精准流入良田(经济新方位)
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三千亿元,加大普惠金融支农力度
金融“活水”更多更快更精准流入良田(经济新方位)
运送农资、除虫施肥……初夏时节,田间地头处处火热。
农忙时节,也是金融服务的“旺季”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不久前发布通知,推动扎实做好2025年“三农”金融工作,明确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金融供给,努力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持续增长。5月7日,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,进一步加大普惠金融支农力度。
各地金融机构迅速响应,不断加大信贷投放,持续优化产品服务,努力让金融“活水”更多、更快、更精准地流入良田。
提速度
提前摸排,探索将无形资产纳入评价
浙江金华东阳市明焕村,种粮大户陆洪平的水稻田里响起劳作“合奏曲”。田间,除草机高效作业;空中,农用无人机来回穿梭施肥。
“种管早就用上了‘大铁牛’,无人机是今年新添的好帮手,喷药施肥更均匀,农田边边角角都能覆盖到,效率提高了好几倍。”陆洪平介绍,过去他家仅耕种自家田地,依靠人工劳作。如今,他流转了老乡们的土地,种粮面积扩大到约800亩,为适应规模化种植,必须不断升级装备。
赶在农忙时用上无人机,多亏了一笔及时发放的贷款。
年初,邮储银行金华市分行工作人员带着移动设备上门走访。“了解到我有购买无人机的需求,他们现场录入资料,将我的信贷额度提升到30万元。”陆洪平说,很快他就通过手机银行办理了贷款,足不出户,解决了购买无人机、种子、肥料的资金问题。
农时不等人,农忙时节资金需求来得急、频次高,金融服务也必须提速。在浙江,保障资金走在前。
提前调研摸排需求才能实现精准对接。“我们组建金融服务队,主动对接重点农户、农业企业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,进行网格式走访调研,摸清今年种植生产的实际情况和金融服务需求,为涉农贷款专列信贷额度、加大贷款投放。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。
浙江省金融机构开通涉农信贷项目绿色通道,优先保障各类涉农主体资金需求,优化数字助农模式,引导农业生产主体积极申请,快贷快审,让农户在家里、在田间动动指头就可申请贷款服务。
资金落地快,功夫在平时。
农户融资难,难在缺少抵押物。浙江推广“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”融资模式,将农户各类难以抵押的资产、人品荣誉等无形资产都纳入银行评价体系,提高农户贷款管理精细化程度和风险防控能力,推动金融机构能贷、愿贷、敢贷、会贷。
“资金秒批秒贷的背后,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加速。”上述负责人介绍,浙江辖内超七成农户建立档案,近五成农户获得授信,户均授信超20万元。
降成本
前两月新发放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.52%
陕西汉中洋县双亚集团的有机水稻种植基地,深褐色的菜籽饼、鸡粪、牛粪等有机肥均匀撒在翻整后的泥土里。
田埂上,技术员拿着平板电脑核对数据,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地酸碱度和湿度。一捆捆茁壮的有机秧苗准备就绪,即将分发给订单农户,插入田间。
“我们不仅自己搞有机种植,还发展订单种植,采用‘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’模式,统一发种、统一田间管理、统一回收加工销售。”公司负责人周亚刚介绍。今年夏播期间,双亚集团资金压力比往年更大一些,“不仅要预付更多农户的订单款项,我们自己的种植规模也扩大到1.5万亩。”
针对企业面临的压力,在洋县金融监管支局的组织下,洋县信用联社根据企业资金需求特点,发放贷款340万元。让周亚刚惊喜的是,这笔贷款成本比预想低了不少,预计为企业减少年利息支出超6万元。
洋县信用联社有关负责人介绍,今年,银行在运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政策工具的同时,结合自身专项让利政策,在原先涉农贷款利率基础上下调了1.8个百分点,企业利息支出成本预计较上年下降28.58%。
贷款资金一到账,双亚集团马上支付了订单预付款,为周边3500户农户的生产种植注入资金“活水”。
在陕西渭南市,从事农业设施开发的小微企业主温晓菲获得了更有力的金融支持:“不仅能享受无还本续贷政策,授信额度还提升到了130万元,贷款利率从5.5%下降到4.5%,今年我们将加快农业设施更新。”
“我们指导辖内银行机构积极减费让利,合理厘定涉农贷款利率,确保金融政策红利有效传导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。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。
政策支持叠加银行让利,涉农主体融资成本进一步“减负”。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,去年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.9%、同比下降0.51个百分点,今年前两个月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.52%。
为激励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涉农、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,5月7日,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,进一步加大普惠金融支农力度。
促创新
加大对生物育种、农机装备、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投入
农忙不光在田间地头,工厂车间同样忙碌。
浸种催芽、覆土播种、暗化催芽……在重庆梁平区味源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,今年的最后一批水稻种子在全自动水稻育秧流水线上快速生长。车间内,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恒温暗化室的温度、湿度,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监测作业情况。
“这条生产线今年2月刚投产,工厂化育秧比传统育秧更省时、省力。”合作社理事长李世飞介绍,以前15个人一天才能装好3000盘秧苗,现在1个小时便能完成。
更重要的是,智能化育秧工厂培育出的秧苗苗质均匀、根系发达、成活率高,平均每亩地种植成本可节约100余元,水稻增产100余公斤。
“投资建设工厂花费100多万元,还要买农资。”想贷款又缺少抵押物,李世飞一度很犯愁。
“我们有款‘富民贷’产品刚好适合您,不仅免担保,而且利率低、额度足、期限长。”在与梁平金融监管支局工作人员走访调研时,农行重庆梁平云龙支行网点负责人周东发现了李世飞的难题,马上提供了资金解决方案。
以最快速度完成实地贷前调查、申请材料审核、贷款审核批复等流程,30万元“富民贷”很快到账,智能育秧产线也快速运转起来。
周东介绍,“富民贷”是农业银行支持脱贫地区农户发展生产推出的金融产品,通过与当地乡村振兴部门合作建立风险补偿机制,向符合条件的客户发放生产经营用途小额信用贷款。该产品服务对象不限于一般农户,对有技术但缺抵押物的经营主体也同样适用。
眼下,各地金融部门正进一步加大对生物育种、农机装备、智慧农业等领域的金融投入,同时聚焦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范儿,加快金融创新。江苏、浙江等地针对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的青年人才,开发“新农人贷”“农创客贷”等信贷产品。
“今年我们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新农人、农创客经营情况和融资需求的摸排,为他们精准画像,并建立金融服务专员队伍。”浙江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后续将进一步开发针对性、差异化信贷产品,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的资金需求。
(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赵展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