牢记总书记嘱托,这群敢闯敢创的年轻国外vPs人是上海的底气和未来
最佳回答
“国外vPs”牢记总书记嘱托,这群敢闯敢创的年轻国外vPs人是上海的底气和未来
来自沪上高校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正以“闯”的锐气和“创”的韧劲,在算法迭代中构建未来图景。
4月29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,来到位于徐汇区的上海“模速空间”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,同正在参加“下一代智能体的自主进化”主题沙龙的青年创新人才亲切交流。
“总书记对人工智能的关注,对年轻人寄予厚望,让我们倍感振奋。身处上海这一科技创新高地,我们不仅要勇攀科技高峰,更要立足国家需求,努力把前沿技术真正转化为新质生产力。”上海创智学院首届博士生吴昌鲡参加了当天的沙龙活动,在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讲话。结合手头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,吴昌鲡有感而发:“国家正处于全力开辟低空经济新赛道的战略机遇期,我们不仅有学以致用、展示才华的舞台,也意识到肩上的责任:锚定建成科技强国,实现科技创新的代际传承。”
未来三年,依托上海创智学院搭建的算力平台,吴昌鲡所在的科创团队,将持续深化智能无人机群研究,并同步推进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落地。
从这一群充满创新精神的年轻人身上,也可以看见一代人的风姿。当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,来自沪上高校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正以“闯”的锐气和“创”的韧劲,在算法迭代中构建未来图景。
从大学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火,到科创园区内的组团头脑风暴,在上海的人工智能创新图谱上,有人深耕技术突破“卡脖子”难题,有人勇闯应用蓝海定义新场景,更有人躬身教育模式的重构、志在培育未来力量……这些投身创新创业浪潮的年轻人,正是上海牢记总书记嘱托,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,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底气所在。
独角兽企业创始人的梦想:
助力上海成为AI技术与应用的全球标杆
在位于徐汇滨江的“模速空间”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,特赞科技是人工智能“北斗七星”的七家标杆企业之一,它的创始人正是来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范凌教授。2022年,这家“内容+AI(人工智能)”的独角兽企业,就“跑”出全球领先的速度。如今,特赞科技已完成D1轮融资,估值超过10亿美元。
给企业取名“特赞”,是因为范凌一直有一个梦想:这位长期在同济教学生做设计的年轻老师,希望能把科技引入到创意设计领域,所以,特赞的英文名叫Tezign,即Tech+Design,寓意“技术+设计”。
在他的带领下,特赞科技在人工智能赛道上成绩斐然:其内容生态已聚集10万+创作者,年调用AIGC(人工智能生成内容)模型超百万次;核心技术累计申请了160余项生成式AI发明专利、40余项软件著作权,并完成5项算法备案;支持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实现内容数智化变革,包括为国际奥委会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、阿里巴巴等200余家组织和企业提供数智化解决方案。
“放眼未来,我们希望让更多的设计师、创意人或者更广义的创作者能与AI共生、共荣、共创,助力上海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全球标杆。”范凌说。
如今细想,特赞科技这艘“设计AI战舰”的龙骨,早在8年前便在同济大学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铸就。作为国内首个设计学与人工智能交叉实验室,这里汇聚了30余名跨学科研究员,包括博士后、博士研究生、硕士研究生以及来自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。他们在认知科学、数字人文与管理科学的碰撞中,累计申请生成式AI发明专利160余项。
创新,刻在大学的基因里;活跃在大学里的年轻人,是创新的关键力量。如今,这家实验室的突破性创新成果也正加速向产业端延伸。范凌团队以“AI+”为引擎,开发了30多个课程模块。2023年起,团队已与20余所高校的设计学科开展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,并出版4本相关教材。
奔跑在智能教育赛道上的青年教师:
时不我待乘势而上
“能够近距离见到总书记,这真是一次令人振奋、倍感自豪的经历。”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志是一名青年教师,也同时在上海创智学院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。
拥有“教师”和“创智人”双重身份的刘志,深刻感受到了上海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、技术突破和产业创新方面的魄力和加速度。
华东师范大学是上海创智学院的共建高校之一。今年1月4日,双方就联合举办了AI for EDU高端论坛,“华东师范大学—上海创智学院智能教育联合实验室”同时成立。目前,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团队与上海创智学院团队正就“教育+AI”领域的前沿问题、关键技术展开联合攻关。
让人印象深刻的,是智能教育团队的年轻——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6岁,博士生科研骨干平均年龄不到23岁,整个团队由青年教师担任骨干、以“智能教育博士班”为主要班底。
“人工智能将给教育带来深刻变化。一头是技术红利,一头是人文守护,我们深知,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追赶技术浪潮的人,而是创造教育未来的人。” 刘志表示,牢记总书记的嘱托,青年师生定会乘势而上,以时不我待、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握历史赋予的创新机遇,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,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成长成才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。
挺进AI创业之路的00后:
“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”
4月29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“模速空间”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时,还走进了人工智能产品体验店。
“真是太激动了,这家体验店展出的商品中,有一款就是我们公司研发的努技AI智能鼠标。”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四学生李灏楠,正是上海羲梦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创始人。这家年轻的科技企业成立于2024年,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,为各行业客户提供高效、智能的解决方案。
李灏楠介绍,这款在人工智能产品体验店展示的智能鼠标,集成先进的DeepSeek大模型,具备语音输入、一键生成PPT、AI绘图、智能翻译等多项核心功能,能够显著提升用户的办公和生活效率。
作为一名在校生,李灏楠的创业之路从大二开启。大二下学期,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机遇就让他心驰神往。在校期间,他先后在三个创业企业担任过联合创始人、首席运营官和总经理等职务。
“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”李灏楠与同学组成的跨学科团队,曾先后参加2023 OPEN AIGC开发者大赛、“贤城众创 畅想未来”奉贤区2023年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大赛,并在第十四届“挑战杯”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斩获银奖。
“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,也是年轻人的事业。总书记的话久久激励着我们这支年轻的创业团队。”李灏楠说,人工智能产业日新月异,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于此,推出更多技术迭代、质量过硬的产品。